“刺猬效应”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,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,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,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,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,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,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,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,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。
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“心理距离效应”,其在教育中的运用:
1、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“刺猬效应”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,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。然而在实践中,不少老师将这一“效应”误读,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,学生失去了温暖感,产生了陌生感,因此,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。
2、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,容易形成感情的“自我中心”,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,缺少协作,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。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,我们有些家长变成了“小皇帝”的佣人,处处围着孩子转,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。从心理角度看,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,决定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,与其像两只刺猬“紧挨在一块,反而无法睡得安宁”,倒不如保持一种“亲密有间”的关系。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,应该是爱而不宠,养而不娇,对孩子做到严格管教,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。
当然,人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娴熟掌握并运用以上原则,要经过比刺猬更长摸索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进程。